2008年第16期《院报》内容

日期: 栏目:比赛数据分析 浏览:75 评论:0

   

   

  1、协和亮剑  不辱使命——北京协和医院为北京2008奥运医疗保障赢得“金牌”

   

  本报记者  段文利  陈明雁

   

    

  

   

   鼓楼受伤的美国游客经协和医院全力抢救、伤情日益好转并于8月15日安返美国当地医院。北京时间8月24日,奥运会闭幕式前后,医院收到该病人亲属发来再次感谢协和医院精心救治的邮件。卫生部长陈竺在批示中称赞协和医院在奥运医疗保障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外交部发来感谢信表扬协和医院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伤员1在最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并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至此,北京协和医院服务奥运、保障奥运的医疗实力及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得到了最好的见证。

  一向以综合实力称著的北京协和医院,在此次奥运医疗保障中被赋予最艰巨的任务。连日来,无论是在北京协和医院本部的奥运门诊、病房,还是在运动员聚集区的奥运村综合诊所,无论是在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网球场馆,还是在举足轻重的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协和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在各个关键时刻、关键点上都圆满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经受了重重考验,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每一朵花瓣都绽放着绚烂

   

  医院本部:奥运病房成为最大看点

  截止8月24日,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作为医院奥运医疗保障任务的主要平台,共接待前来就诊的奥运大家庭成员、奥运志愿者、参加奥运文化交流活动的朋友、奥运观赛者及外国游客188例,其中60%来自奥运大家庭。参与救治科室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眼科、口腔科、大急诊、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等。

  协和医院精心改造建成的奥运病房此间接受了10位贵宾住院治疗,其中9例来自奥运大家庭成员,包括鼓楼刀伤的美国游客、颐和园游玩时发生房颤的德国迪戈先生、电击伤病人、德国足球拉拉队成员等,目前除极个别病人由于既往有复杂的基础性疾病、多脏器受累等情况还在院接受治疗外,绝大部分病人已经康复出院。

  保健医疗部和国际医疗部李冬晶、刘晓红等5位科主任轮流24小时值班,从全院抽调的精兵强将充实了病房一、二、三线医生力量,连日来年轻的住院医师们坚守在病房第一线,很少有准点下班的时候。放射、检验、超声等医技检查科室全部24小时值班,成为奥运病房的坚强后盾。在总支书记贾青、马玉芬总护士长、病房护士长沈宁和门诊护士长王秋明的带领下,该科全体护士加班加点、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奥运病房此间还迎来了两个“重量级”国家派出的医官的视察。他们在视察后对医院作出的非常完善的各项医疗保障安排及病房的环境设施等表示非常满意。

   

  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为“最具话语权群体”提供了无可挑剔的服务

  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医疗团队42人中有24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医务处孙阳处长和马小军副处长亲自担任医疗经理和医疗副经理,从人员组成上是名副其实的“协和班底”。他们需要为国际奥委会、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国际各单项体育组织、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官员、工作人员和观察员共2600余人,以及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的5000余名志愿者,提供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一般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急救保障服务、急救转运任务,并做好官员赴京外赛区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监督与保障。

  从7月22日进驻,7月31日正式运行,到奥运会闭幕,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医疗团队共接诊病人424例,其中出诊140人次,转运病人46例。这一服务对象的特征是年岁比较大,多有慢性病,身体抵抗力比较差。而身为奥委会官员,他们又有很大的话语权,也就是奥运医疗服务好不好,多半他们说了算。医疗队员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沟通、出色的应变能力,获得了国际奥委会医学和科学委员会主任沙马士先生的高度评价,“本届奥运会总部饭店的医疗服务比雅典奥运会的好,体现出完美的组织能力”。

   

  奥运村综合诊所:接诊上万人,服务零投诉,精湛技术折服“老外”

  最引人注目的、全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休养生息地——奥运村综合诊所,他们的服务对象为中外运动员、官员、媒体记者、志愿者和临时参观人员。

  协和派出的参加服务的人数不是最多的,但无疑是承担任务最重的。综合诊所经理由协和医院原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马遂教授担任,副经理、总护士长由协和医院护理专家高凤莉担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纪宝华教授、著名危重病医学专家陈德昌教授和著名感染内科专家王爱霞教授等担任村诊所的顾问。

  此次奥运村综合诊所共设置17个科室,其中9个科室的主任由协和医院派出的中青年骨干担任,包括由范洪伟副教授带领的内科团队、廖泉副教授、肖毅副教授带领的外科团队、金滢副教授带领的妇科团队、马遂教授、朱华栋副教授带领的急诊科团队、刘跃华副教授带领的皮肤科团队、朱珠教授带领的药剂科团队、余卫教授带领的放射科团队、魏镜教授带领的心理医学科团队、高凤莉主任护师带领的护理团队。

  奥运村综合诊所7月20日预开村,7月27日正式开村。除急诊24小时值班外,其余科室工作到每晚11:00。综合诊所病人数随着奥运比赛的推进,在开幕式5~6天后,达到最高峰,超过了雅典奥运会。以内科为例,平均每天就诊人数达60多个,多的时候达到100余位,丝毫不逊于人流最多的运动医学专科。其中不少是重病人,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前来就诊的病人得到了诊所医护人员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处理,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者也被及时转入定点医院。奥运村综合诊所的工作得到了各国代表团和队医的认可。这些群体多次参加奥运会,对工作是非常挑剔的,但对协和的医疗服务仍表示满意。迄今,村综合诊所没有出现一例危重病或传染病漏诊,整个奥运会期间实现了零投诉。

   

  网球馆:被国际网协“相中”,期望长期协作

  由急诊科王仲副主任担任医疗经理的网球馆医疗团队有医生10人,志愿者62人,负责每天7000-10000人的医疗安全,主要任务是对运动员的运动伤做出应急处理,为观众和志愿者提供服务。奥运会期间他们共接诊近500人,每天少则20余人,多则50余人,理疗室的6名医生全部为中医推拿师,每天接待5人次左右。网球馆医疗团队受到国内、国际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每天各场馆下发的问题报告中,从来没出现过网球馆这三个字。国际网协甚至希望与他们长期合作,为中国网球公开赛提供医疗服务。

   

  性别鉴定实验室:奥运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性别鉴定实验室

      2008年5月,国际委员会批准协和WHO人类生殖健康培训研究合作中心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并正式挂牌。该实验室由何方方教授、田秦杰教授负责,结合临床、性激素、基因、染色体四种方法,对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有性别争议的运动员的性别进行综合判定。

   

  兴奋剂检测、物理康复治疗、中医按摩:“一个都不能少”

  在此次奥运会期间,我院血管外科李拥军副教授、放射科潘杰副教授、消化内科李景南副教授、急诊科护士田丽源、药剂科杜小莉主管药师等五人担任29届奥运会兴奋剂检查官,通过参与此项工作,他们现在成了“兴奋剂检测的行家里手”。

  物理康复科在医院算不上大科,但在此次奥运会医疗服务中派出了张光宇等三员大将,分别在奥运村和工体服务。

  一位来自多哥的著名运动员,在首次接收我院中医科按摩师周班大夫的施治后,他非常轻松,异常兴奋,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说着“我变成神仙了”!原来,该运动员在法国接受训练时,就听说过中医按摩的神妙,一试之下果然效果良好。如今,这位多哥的帅小伙每天训练前后都会来“松松筋骨”,还把自己的教练带来取经,他已经彻底爱上中医按摩了。

   

  

  开闭幕式医疗团队:关键时刻、关键任务交给协和最放心

  开闭幕式主席台医疗保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体协和人经受酷暑考验,坚守岗位演练彩排数次。开闭幕式场内鼓声乐声大振,满天焰火,纷飞绚丽,可我们的协和人虽身在鸟巢,却心系主席台人员安全,无暇顾及吸引世人眼球的鸟巢内欢乐的海洋。由于有众多的国家元首、政要、国际奥运会重要官员出席奥运会开闭幕式,所以医疗保健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被指定承担VVIP的保健任务后,协和医院从全院挑选了各专科的精兵强将,由法语背景的党委书记鲁重美教授亲自担任领队,在法国呆过多年的内科李太生教授成为“首席”专家,当晚,11名医护人员在主席台后面的一个屋子里待命,整个会场通过“手台”接受调遣。我们对加蓬奥委会官员的出诊赢得了上上下下的赞誉。

  协和人的身影又何止在上述战区?奥运会开幕式前后,受北京市卫生局保健办公室派遣,肾内科专家李学旺教授、危重病医学专家杜斌教授驻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陆星华教授驻扎安贞

  医院。整个奥运会期间,医院还多次派出专家前往北京医院、301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支援兄弟医院圆满完成了会诊任务。

  卫生部有关领导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协和医疗技术过硬、操作规范过硬、经得起推敲。关键时刻,把关键事情交给协和,心里非常踏实”。

   

  

   

  奥运医疗全方位检阅协和整体实力

   

  精湛医疗技术为平安奥运保驾护航

  在医院本部,因突发晕厥、房颤送往北京协和医院的国际奥委会单项技术官员、德国的迪戈先生,经过保健医疗部、国际医疗部医护人员紧急的除颤治疗,身体状况恢复如初,愉快地出现在奥运会比赛现场。返院复查时,迪戈先生握住医务人员的手说,如果不是你们的及时抢救,我的状况是不可想象的。

  在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我们的服务对象有97岁高龄的台湾籍奥委会官员,因患有褥疮、偏瘫,行动不便,医务人员每天到他的房间里,为他清创、换药,及时发现其心脏病的隐患后将其转入医院奥运病房继续治疗。另一名有多发慢性病的外籍官员,凡是他出席会议,我们就主动派一名医生跟随应召,准备随时随地的急救。

  在综合诊所开村第二天,某大国著名体操教练下飞机后即出现黑便、脸色苍白,来到综合诊所内科就诊。内科青年医生通过问诊,高度怀疑患者消化道大出血,立刻请分诊台为病人联系住院治疗,起初,代表团和本人对此并不以为然,不到一刻钟血象结果出来了,显示病人血色素只有5.2克。病人被安转定点医院治疗。事后,该国体育代表团团长亲自跑到奥运村综合服务部表示感谢,综合服务部对协和的漂亮处理给予了通报表扬。一位胖胖的布基纳法索女士来诊所体检,当班的几位护士在其胖胖的手臂上耐心的找血管,最后终于在手背上抽出了血,这位女士感激地送给大家布基纳法索代表队的队徽。

  在网球馆开赛后第二天,一位官员因结膜划伤、感染红肿、疼痛难忍,被救护车送走;不到5分钟,厄瓜多尔官员中暑,简单的现场处理后,急救车很快出发;20分钟后,一名网联技术官员突发心前区疼痛,又被送到了医疗站……半个小时内,三个不同疾病的病人,被准确地送往不同的指定医院,医疗团队经受巨大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严守运动员用药原则,规避兴奋剂丑闻

  奥运会闭幕式前,国际奥委会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兴地宣布:第29届北京奥运会是近年来奥运会上兴奋剂检测人次最多、但兴奋剂阳性事件最少的一届奥运会。取得令人欣慰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忘了这样一群人,那就是严把用药关的医生,他们需要对运动员病情精确的判断,既要积极治疗,又要严守规则,还不能滥用职权。

  一位对虾过敏的运动员,在一天中午饭后突发急性荨麻疹,全身出现皮疹、轻微的气短和喉头水肿,当天下午他有一个必须参加的重要训练,而第二天就是正式比赛日了。由于担心影响比赛,受教练指责,队医急匆匆地带着这位运动员来到综合诊所,要求立即使用氢化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属于运动员违禁药物,按照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会的规定只能在出现威胁生命的症状时、在通过TUE豁免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为了避免一旦不严格鉴定允许使用后运动员尿检阳性给成绩的认定可能带来的影响,皮肤科刘跃华副教授接诊该病人后认为他不具备“氢化可的松”的使用条件,首先给予了卧床吸氧、血压、血氧监测和抗组胺药物及外用药物的治疗。在劝说队医接受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汇报马遂经理和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派驻奥运村负责TUE申请审批的官员、澳大利亚医生Ken fitch 先生,Ken fitch先生指示:如果没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不许使用氢化可的松。马遂经理和刘跃华主任第二次来到病人身边,经过初步处理的病人这时候呼吸已经平稳,心跳、血压全部恢复正常,于是就很客气地拒绝了队医的请求。队医只好说,既然来了,我们就听你们的。经过半个小时的密切观察,病人症状全部消失。诊所还为他们准备了两天的用药,嘱咐了注意事项。赶来的教练看到弟子转危为安,跟我们医生开玩笑地说,明天吃完药,还让他继续吃虾。

   

  奥运医疗保障,布下管理的“天罗地网”

  8月8日是本届奥运会最为紧张的一天。送走鲁书记带领的开幕式团队,当晚,赵玉沛院长亲自在院内坐镇, 22位科主任、11位职能处室领导和全部院领导在院,严阵以待。由老中青三代医学专家组成的奥运医疗保障团队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医院应急小分队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统一部署24小时待命。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7日~10日期间主动24小时不间断的院区巡逻,为医院奥运期间的安保工作布下了天罗地网。

  奥运期间,医院奥运办公室4位青年管理人员轮流参加的24小时双值班制确保了医院与院外的信息畅通,医院此前设置的奥运期间门诊接诊流程、奥运大家庭成员转运接收流程、保险和付费流程等经受了硬仗的检验。医院保健医疗部、国际医疗部圆满完成所有住院病人的每日病报,报北京市卫生局、国家奥组委、总部饭店。特殊病人的病报每日还报送卫生部应急办、医政司、值班室和外交部值班室。

  为了使奥运大家庭成员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协和还与奥运大家庭达成默契,设计了中国人寿提供的保险项目之外发生费用的专门记帐流程,确保费用到位、服务到位。有力地保障了该群体的就医。此外,协和还落实了中国医师协会为奥运观众提供的医疗保险。

  院感办派遣专人驻扎奥运指挥部办公室,医院为肠道门诊、发热门诊、西院、大急诊等涉及奥运服务的特殊区域专门配置了传真机等设备,规范了传染病相关信息上报流程,从各个环节上确保信息集中反馈,控制关口前移。

   

  凡事有预案,一切尽在掌握中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参与奥运服务,协和人对这句话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不管什么工作都要提前有预案,有准备才能办好事。由于做足了准备,任何状况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医院本部,在王以朋副院长的亲自组织指挥下,由医务处牵头制定了北京协和医院奥运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群体伤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人员安排等从医疗组、保卫组、宣传组、行政组、器材组、重大传染病等各个角度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马遂经理的要求和指导下,奥运村综合诊所各科除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外,还制订了抢救、病历书写、首诊负责制、药品管理、值班、处方管理等科室管理制度;准备了可能遇到的各种疾病的诊治流程。在知识贮备上,进行了各个国家风俗习惯、礼仪等的学习,特别加强了英语口语训练。

  承担奥运总部饭店医疗任务时,整个医疗点只是一个空屋子,没有设备,没有药品,没有规章制度,没有组织架构,一切一切从头做起。硬件方面,从一张纸一支笔开始。软件方面,孙阳经理带着大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火灾、恐怖袭击、传染病、公卫生突发事件等等,反复演练和培训。通过团队成员的双手,他们共同的家渐渐有了模样。

  在网球馆,为了给团队练兵,王仲常常扮演各种突发事件中的患者,给队员们出难题。“死”在人事处,“死”在财务处,“死”在看台上……每次演练完成后大家一起做总结,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所以任务真的来临时,所有队员非常从容,“我们已经练过啦”。

  大家说,在服务奥运的整个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段其实在前期准备阶段。第一次面对如此大型的国际赛事,正因为有了非常充分的演练和准备,队员们才会在任何情况下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一位经理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感受,不是和别的医院竞争,不是和别的场地竞争,而是和自己竞争。要超越自己,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危机事件处理成为协和整体实力的“试金石”

  如果说,以上事例表明了协和人精湛的医疗技术、严密的管理,当鼓楼刀伤事件发生后,对重伤的美国游客的成功救治,则为中国挽回了国际影响,凸显协和应急指挥实力。

  8月9日下午,病人由急救车送达协和的第一时间,赵玉沛院长和主管医疗的王以朋副院长亲临急诊科第一现场指导抢救。医院立即启动特殊事件安全保卫应急预案,划分出重点保障医疗救治封闭区、媒体采访等候区、美方家属及使馆人员接待区。卫生部、外交部、北京市、卫生局重要领导随即赶到,亲自来院听取病情汇报,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病人。当晚9点高难度急诊手术圆满成功。经国际合作处马恩陵处长代表医院与病人家属及律师反复磋商、拟定病报内容后,次日凌晨1点,协和医院启动特殊事件新闻发言人机制,面对世界各大主流媒体,从容不迫,召开了简短的中英文病情通报会,使这一敏感信息得到了妥善处理。自伤员入院,医院立即组织22位专家和责任医生组成医疗组,赵玉沛院长、鲁重美书记亲自主持每天的会诊,病人经过精心救治毫无悬念地好转起来。美国白宫医务部主任多次向布什总统汇报了协和医院所采取的救治措施和病人的转归。由于亲眼目睹救治工作的全过程,感受协和的快速反应、一流治疗和服务水平,病人的女儿和女婿8月11日代表全体家属通过美国奥委会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公开致谢信,并于闭幕式后再次通过邮件致谢。美国驻华大使馆大使雷德先生代表美国政府对协和全体医护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外交部在给协和医院的感谢信中说:在近期处理美国公民遇袭案过程中,贵院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抢救伤者,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周密安排,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及时实施手术,积极抢救伤者生命;术后密切观察伤者的恢复进展,为其安全转运付出极大努力;适时向外界通报病情,积极引导舆论。贵院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并将此案对北京奥运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贵院高效率的工作和精湛的医术充分体现了中方的人道主义关爱,展现了我国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受害人家属、美国政府和美国奥委会等各方的普遍赞赏。

  突发危机事件的圆满处理成为协和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战区里的协和人

  凌晨1点多钟,男单1/4决赛完毕,网球明星、智利的冈萨雷斯最终取得胜利晋级半决赛。协和医院中医按摩师周班松了一口气,今天的网球赛事全部结束。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就在他收拾物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冈萨雷斯却走进医疗站,一脸诚恳甚至有点歉意地说,我知道你们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知道如何进行第二天的训练,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参加比赛……周班二话不说放下行囊,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按摩服务。“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这些国外球星居然对咱们的中医按摩如此信赖,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周班说。

  许多人很羡慕奥运志愿者的生活。但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地点与比赛场馆离近在咫尺,却没有机会看上一场比赛。在鸟巢、奥运会和网球馆工作的志愿者,他们每天至少要花3个小时在路上。他们每天早晨要五点多出发,晚上11点钟下班后,步行奥运村2里地之外,才能坐上公交车,随着观赛退场的人流一起回家。公交车常常几趟都挤不上去。有的年轻人住的特别远,一次单程打车要花掉80元。有时不是自己当班,但只有诊所有事他们就会随时应召任劳任怨。

  由于在村诊所服务的志愿者有14000多人,为了确保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就餐,志愿者们被委屈在一个狭小的地方,从诊所到就餐地点需要走上好几分钟,而要领上餐,需要排40分钟到1个小时的队,高强度的工作量加上就餐的往返奔波,使大家每天都特别累,但大家从来没有叫过苦,始终保持了高涨的工作情绪和对就医者的热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每一个奥运医疗保障战区,既有白发的专家作为大家的主心骨,又有年轻的教授、护士长统领工作,而活跃在第一线的,多是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

  当97岁高龄的台湾籍IOC官员住进奥运病房后,保健医疗部老主任纪宝华教授、心内科朱文玲教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赶来参加急会诊,院长助理、奥运办公室主任李冬晶在奥运期间几乎是全天候地“泡”在医院。医院从各个部门抽调到奥办值班的罗林枝、纪红、罗云、范欣蕾克服困难,每2人一组24小时不间断值班,特需医疗部的市场代表李学文老师像赛场“自由人”一样随时补位,指导年轻人工作。

  高凤莉身兼数职,既是场馆副经理,协助马遂经理处理场馆日常管理事务,同时还是护士们的头。

  郭勤是分管外勤和护工的总护士长,在诊所,她的岗位是是病人就医的第一个窗口——分诊台,她带着一批训练有素的年轻护士辛勤工作,每天完成几百人的分诊、挂号、导医、病人信息登记和电脑核对。治疗室,每天要有几十人的抽血、注射、心电图等。妇产科护士马晶晶、急诊科护士王蓓蓓,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协和小福娃”,她们还担当了诊所的奥运报道通讯员呢。

  肾内科护士卢艳,刚从四川抗震救灾一线回来,又走向奥运村诊所。在四川,她的母亲被诊断出乳腺癌,在奥运村,她的母亲又接受了手术。可这个20多岁的坚强女孩,一天工作都没有耽误,一滴泪都没有掉过。

  眼科的吴艳芳,爱人在奥运期间做了手术,也没有跟大家提及。大家都齐心协力,体现出参与、奉献的快乐。

  为了照顾女同志,诊所的内科主任范洪伟副教授和吴东主治医,主动承担了开、闭幕式的24小时值班任务。

  协和的年轻人从来不服输。按照国际惯例,网球比赛中出现的运动伤分两种处理。当运动员在场上自感不适时,首先由裁判长通过对讲机呼叫Trainer(场地救助),对运动员进行现场处理和救治,如果Trainer感觉运动员还需进一步的救治和处理,就会通过裁判长呼叫场外救助。但我院网球馆团队则采取了更为高效的工作流程。当裁判长呼叫Trainer的时候,李佳忆通过“手台”同步呼叫场外救助到达现场。由于Trainer是国际网联派来的工作人员,与医疗团队不属于同一组织,两边还暗暗叫上劲儿。一开始Trainer先抵达,负责场外救治的王迁等人不服气,与他们开始了场内百米赛跑。以后不管场地出现任何问题,只要Trainer到场,你就一定能看到等候在一旁的来自医疗站的“黄马甲”。

      在院外的医疗团队,最受大家崇敬的,无疑要数年龄最长的马遂教授。大家都说,“马头”是最辛苦的。从一年前的筹备到现在整个诊所有条不紊的运行,“马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亲自起草了奥运村诊所的每一个文件和每一份文字报告,甚至到英文知情同意书这样的细活儿。今天大家所见的安全、便捷的医疗信息系统,不仅仅服务于诊所的医生,还是204个国家和地区队医的工作平台。

  为此,他费尽心血。“马头”每天不到7点就会赶到村诊所,晚上也走的很晚。除了日常管理工作,每天接待大量的国内外各级官员、媒体、各国代表团参观外,他还参与经理的夜间值班、急诊夜间值班。来自多家医院、不同专科的635名杂牌军,在他的指挥棒下,奏出了和谐的乐章。亲眼目睹“马头”非凡的组织能力、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宏观把握、思路清楚、敢于拍板、勇于承担责任”十八个字,是大家给他的评价。

   

    在网球馆,比赛到一点多钟结束是常事,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钟。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队员们没法回家,就只能席地而睡,把地板当床。在网球馆一大、一小两个纸箱子,被队员们戏称为“皇帝座”和“皇后座”,因为除了这两个纸箱子可以坐以外,其他人必须站着。支援开幕式回来,所有的队员都累趴下了,在地上睡起了“大通铺”。但即使瘫倒了,一听铃响,他们就跟小兔子一样蹦起来,立刻投入工作。

  医保办副主任李春厚是医科院系统唯一的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她的工作是在北京饭店的北侧停车场接受志愿者车队调遣,为奥运官员的出行提供交通服务。她们把在饭店门口等待客人上车叫“趴活”,在总部饭店之间来回载客叫“摆渡”,前往指定地点接客人,结果发现客人乘别的车辆走了叫“截和”,在宾馆外等候良久、客人始终没有露面叫“听了没和”。

  “中国式幽默”充满了志愿者们艰辛而自豪的奥运服务历程。

   

  后奥运时代,协和向国际化医院“冲金”

   

  我们的经验将更加国际化

  马遂经理说,“参加奥运会服务,这对我已经60多岁的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感觉到做下来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一大块,这将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内科的赖雅敏医师说,起初,国外的队医看到我们一张张稚嫩的娃娃脸,对我们不太信任,态度非常冷淡。但是通过查体、问诊、准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后,病人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他们逐渐改变了态度,从开始的冷淡到后来的积极配合,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有的教练事后还专程来到诊所道歉,与此前的态度截然相反。

  在每天有惊无险、化险为夷的生活里,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历练。大家说,其实在医院里,这些病早就司空见惯了,但是从医院的环境转换到奥运村的国际环境,这使大家经历了适应环境的过程。“起初大家在心理上还是感到非常紧张、压力大,但随着战役打响,每一例病人都处理的那么得心应手,大家信心倍增”,朱华栋说。

  “这次在综合诊所,通过接触许多不同国家、民族的病人,我们对各国的医疗情况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某些国家的特色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感性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我院国际医疗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刘跃华说。

  年轻人在这里也交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朋友。多数人返回诊所复查时,就像见了老朋友一样和年轻大夫非常捻熟地打着招呼,赠送他们国家的纪念徽,互相留下了Email地址。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他们就与我们的年轻大夫多聊几句,聊中国饮食、聊北京的气候、空气质量,聊让他们非常感动的中国人的友好。

  我们的服务理念将更加国际化

  平时在医院时,病人特别多,我们对病人的隐私保护做的不够好,在奥运村,每一位病人就诊时,医生会将其带到严格的、封闭的环境里,首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询问他的需求,进行查体、诊断和治疗。在医院,类似喝水、大小便,都是病人和家属自助,但是在奥运村,医生对他们的各方面需求均予以全面的关照,志愿者们介绍说。

  人性化服务,是医护人员在奥运服务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观念冲击。奥运归来,回到日常工作中,“我将会给病人更好、更细致、更体贴的、更人性化的服务”,朱华栋说。

   

  我们的语言将更加国际化

  大家谈到:工作开始后,就不像想象中那么紧张了,我们的语言能力接受了检验,全英文病历非常顺畅。病人来自五大洲,既有英语母语国家,更有非英语母语国家,像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人口音很重,这种国际语言环境迫使我们与外宾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一次,北京奥组委与国际奥组委沟通出现了问题,一方认为运动员不能在比赛中用药,而另一方认为可以。当两方面的指令都下达到医疗站时,协和医院的印尼籍医生李佳忆通过自己出色的外语能力以及冷静的处理方法,帮助双方化解误会,达成共识,最终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法语医生在此次奥运会中非常受欢迎。部分欧洲国家、西非、地中海,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都讲法语。急诊科张燕萍医生、何艳医生凭借在法国巴黎中法合作项目中接受培训的经历,不仅在急诊科为病人服务,而且还客串了各科的翻译。第二外语派上了大用场。

   

  我们的影响力将更加国际化

  奥运会为北京协和医院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展示舞台,而协和人抓住了这个展示的契机。

  为了让担架和救护车及时到达出事地点,网球馆医疗团队自己画了一个场地图,清楚地标记了各个位置和到达路线,每一位到来医疗站的检查官员都忍不住和这个手绘的场地图合影留念。这张凝聚着协和人智慧的地图相信随着这些官员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村综合诊所,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会请我院皮肤科将本届奥运会皮肤科临床皮损照片提供出来,为伦敦奥运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奥运办公室,鲁重美书记、李冬晶院长助理、国际医疗部刘晓红主任等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召开早交班会议。在奥运村综合诊所,每天早上8:00马遂带领急诊科早交班,每周有两次综合诊所的科主任交班,通报村里的总体情况,总结前一段情况,提醒大家注意事项。在统一指挥下,各兄弟科室之间分工明确、合作良好,切实做到无缝对接。同样在奥运总部饭店,协和传统的“早交班”制度也被搬到医疗点。

  一个在协和习以为常的管理举措,却受到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的高度评价,并向所有场馆、医疗点正式下文,推荐学习。协和管理模式又一次在国际事务中受到推崇。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协和医院的工作报告上批示:协和医院在奥运医疗保障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承担了奥运村综合诊所建设运行和VIP医疗等重任,并确保城市运行所必须的日常医疗任务。尤其是在抢救美国游客遇袭受重伤的过程中,指挥有力,精心救治,挽救了伤者的生命,显示了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同时按照政府的要求,妥善处理了敏感信息的发布,你们的卓越工作确保了奥运的顺畅进行,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切实弘扬了卫生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请转达卫生部对全院同志的亲切问候,请继续做好美国伤员的救治,确保其生命的安全,并进一步做好奥运和城市两方面的医疗工作,为人民卫生事业健康建立新的功勋。

   

  2、打造卓越管理团队

  我院举办中层干部培训

   

      

  本报讯 (记者 常青)8月20日下午2点,在东院住院楼4层多功能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管理培训报告会。培训的主题为“打造卓越管理团队(PDP培训)”。USM众诚策略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资深讲师兼董事长谭智德先生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将个人天赋特

  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参加问卷测评的195人的个人专属报告中之自然天生本我、工作角色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行为风格、激励等五个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具有高支配性、高表达性、高耐心性、高精确性行为特质的个体比作动物中的老虎、孔雀、考拉和猫头鹰,生动形象的比喻,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与会者。

      赵玉沛院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协和是一支有5000余人的大型团队,要提高管理水平,需要每一位中层干部积极努力。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增加大家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努力,铸造协和美好的未来。在此,也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快乐与幸福的理论,那就是:一个人的快乐只是快乐,一群人的快乐才是幸福。希望每个员工能在协和快乐地工作,并能把一个人的快乐传递给一群人,使大家都因身在协和这个和谐的团队中而感到幸福。

      培训报告会由院党委书记鲁重美主持。全体院领导、各科室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和职能处室处长、副处长26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3、“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我院持续开展“创建节约型医院”活动

      

  本报讯(记者 陈明雁) 8月18日院周会上,鲁重美书记就继续开展“创建节约型医院”的活动向全院职工干部进行了动员。鲁书记历数了医院存在的浪费现象,如外面阳光灿烂、屋内灯火通明,空调运行但门窗大开,人员下班而机器还在空转,每次搬家都会扔掉大量的有用物品,消毒纱布被挪做它用……诸如此类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鲁书记从个人、科室、医院三个层面对节约提出了要求。就个人而言,每位员工都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比如随手关灯,空调温度不要过低(26度),开空调时关窗,拧紧水龙头,用废纸打印不重要的文件等等,倡导一种理性、健康、文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就科室而言,要建立节约的举措,科室需对员工进行教育和管理,加强物资管理,设立节约安全员岗位,每天下班前检查门、窗、水、电、气、暖(空调)等,倡导一种“爱院如家”的精神。责任上升到医院层面,则需要形成节约的机制,加强节约的制度建设。医院将加强公共区域的管理,制定奖惩制度,推动成本核算,设立巡查员,制定节能降耗的各种措施。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鲁书记对全院职工提出期望,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身边的细节并致力于改进,使创建“节约型医院”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新胸卡上岗了

   

      本报讯(记者 陈明雁)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协和医院职工胸前的小小胸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令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的胸卡以医院特色建筑为背景,采用了协和的传统颜色——绿色,与老协和建筑的绿瓦相呼应,中间红色象征着协和的优良传统与协和辉煌代代相传。亮新的中英文双语胸卡上,不仅标明了每位工作人员的名字、工号、职务和所在部门,还印有一张近期“靓照”,堪为协和人的第二个“身份证”。新制作的胸卡,符合奥运标准,并与国际接轨。

      为了能够做好新的胸卡,体现协和的地位、展现医院发展的国际化,医院先后向职代会全体与会代表和院周会全体中层干部征求意见,并组织了两次全院职工网上投票、多次召开有关部门的协调讨论会。同时,以院办牵头的工作团队查访了多家大型涉外机构,借鉴其他兄弟单位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胸卡样式,先后组织10余家颇具实力的设计公司进行了40余版次的反复设计和修改,也多次向广告、时尚界设计专家征询意见,最终推出了重新设计的职工胸卡。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个堪称“工程”的巨大项目,期间的苦乐辛酸和奔波周折鲜为人知。从吊带的颜色、质地的选择,到卡托款式和材料的确定;从设计草图的构思,到制卡机和压膜机的打版、调色,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调整都要认真研究和逐一确认。最终,选定了现在的胸卡样式。

      设计完成后,医院立即组织整理全院职工信息和收集照片。由于我院职工多,人员层次、系列复杂,所以单就人员信息与照片逐一对应起来,就是一项十分浩繁的工作,再加上进行照片扫描和对不合乎规格的照片调版,工作量大而时间紧迫。经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终于让大家在奥运前夕戴上了新的胸卡。

   

  5、我院举办院报记者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8月21日,我院举办2008年度院报记者培训班,来自全院各科室和部门的五十多名院报记者参加了培训。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孟宪励总编辑和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制片人吕芸应邀前来为大家授课。孟宪励总编辑讲授的题目是《与医学专家谈媒体宣传》,吕芸老师讲授的题目是《如何走好健康之路》。两个讲座分别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运作规律、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角度为大家作了做了精彩的授课。

  党委书记鲁重美出席了会议,并与讲课老师亲切交流。方文钧副书记在讲话中鼓励大家在临床工作之余发挥聪明才智,为科室报道、医院报道作出贡献。      

   

  6、协和医院成立工程建设办公室

      

  为了精简机构、明确职能、整合力量,经2008年8月18日医院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基建办公室、北区拆迁办公室、北区规划办公室、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工程建设办公室合并,成立医院工程建设办公室,并聘任周恒瑾同志为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

   

  7、德国迪戈先生对协和竖起大拇指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因突发晕厥、房颤送往北京协和医院的国际奥委会单项技术官员德国的迪戈先生,经过协和国际医疗部医护人员紧急救治,身体状况恢复如初,愉快地出现在奥运会比赛现场。返院复查时,迪戈先生握住医务人员的手说,如果不是你们的及时抢救,我可能现在就看不到大家了。

      72岁的迪戈先生是8月9日中午在颐和园公园旅游时突然发生晕厥的。北京市急救中心在接到救助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老人面色苍白、浑身大汗、乏力,表情十分痛苦,急救医生马上为其进行了心电图、血压及脉搏等检测。考虑到病人年龄和高血压史,急救医生将其送往北京协和医院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120救护车飞驰驶过北京的大半个城区,从海淀到位于东城的北京协和医院仅用了30分钟。到达协和后,该院国际医疗部内科王迈医生首先接诊,此时迪戈先生血压为129/106,每分种心跳137次,有明显的心率失常。经过CT等检查,医生排除了脑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迅速判断该患者是因长途跋涉、天气闷热引起的脱水和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虚脱,同时有潜在的房颤可能。立即给予病人吸氧、补钾和补液治疗,以及口服倍他乐克治疗。同时通知心内科立即接诊。心内科刘震宇主治医师和方全主任迅速赶到,在充分考虑到病人年龄已过70岁、目前距早餐进食尚不足8个小时等因素后,心内科方全教授、刘震宇主治医师与病人及德国体育代表团队医讲明电击除颤有可能带来的损伤和导致呕吐发生等要害,说服病人接受了损害较小的药物除颤。第一支普鲁帕酮70mg被推注病人体内,30分钟后第二支又被推注,这时奇迹出现了,病人房颤消失了,药物除颤成功。随后,病人被收住院观察一天,第二天康复出院。随后的返院检查显示病人身体恢复良好。

      北京120的及时转运和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的及时救治,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永奎斯特教授的赞赏。永奎斯特主席特意请北京奥组委陪同人员向北京市卫生局转达感谢和祝贺。他说:祝贺你们领导了一只出色的队伍,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医疗服务保障充满信心。

   

  8、OFH医疗站记忆

      

  第29届奥运会已经闭幕,回顾这将永载历史的每一天,我深感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光荣与骄傲,并用一言一行体验着这句脍炙人口的奥运颂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荣为本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更是千千万万志愿者的集中地。各大场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我们来自无数个小家庭,因为奥运集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别样的更大的家庭。

      我所在的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医疗团队,就是这千万个“大家庭”的一份子。40多名成员来自以协和为主的北京市10多家医院,虽然在工作习惯等方面大家多有不同,但这些因素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医疗经理孙阳、副经理马小军率领下,队员们共享的是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和互帮互助的氛围。协和医院的志愿者主要负责5家奥运大家庭饭店的IOC、IF、NOC、WADA、CAS等所有国际贵宾的站内接诊工作,同时承担着随IOC委员赴天津、秦皇岛赛区的医疗保障任务,此外各个业务口的5000余名志愿者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其余10余家医院的外院队员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队员们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工作着,特别是经过7月22日~30日9天的培训和磨合,大家配合得愈发默契,诊疗、转运、多方协调也变得极为顺畅。

      服务对象如此庞大且非同小可,是史无前例的。这就意味着医疗站在运行期间每天接诊近40名患者、转运1~2名危重患者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站内的医生、护士忙于接诊、出诊,过了就餐时间,来包泡面是很平常的事情,大家还笑谈泡面口感不错……

      24小时值班时夜间由护士留守医疗站,由于条件有限,诊床就是年轻女孩儿们晚上稍事休息的场地;志愿者的服装、注册卡、通讯工具都是24小时不离身,个个武装的好像时刻准备上阵的士兵。听起来似乎有点儿过于自律,不过这确是我们夜间随时接诊、快速反应的有力保证。

      虽然这里远不及奥运竞技赛场夺金来得刺激,但我们同样履行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那就是快捷的服务、高质量的诊疗护理、强有力的医疗支持。回想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国际友人,他们那一缕缕信赖的眼神,一丝丝赞许的微笑,一次次诚挚的握手依然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望着胸前那枚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徽章,我的心情总是激昂澎湃。我想我们OFH医疗团队交上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答卷上的每一笔,都是我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书写的。图/文  整形外科    李子榕

   

  9、协和为奥运服务  奥运替协和练兵——记奥运村综合诊所急诊科

  急诊科  朱华栋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已经落幕,奥运会期间,在奥运村综合诊所急诊科工作的医疗团队,团结一致,胜利圆满地完成了急诊医疗服务工作。

  综合诊所急诊科由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朱华栋、张燕萍、李毅、何艳、余剑波共5名急诊科医生和李凡、李丽、马晶晶、王蓓蓓、马俊、田甜、赖晓莉、张燕、刘依琳、李欣10名护士组成。每个人都是由医院选派的业务骨干,不但要求临床业务过硬,而且要求至少熟练掌握英语或法语。从急诊科成立之日起,整个团队就显示出良好的团结向上、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面貌。

  在诊所开诊前的筹备阶段,急诊科所有的医护人员争当主人翁,为科室建设献计献策。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们按照医院管理的要求,详细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各位急诊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为了应对在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医疗问题和紧急情况,我们特地制订了各种详细的诊治流程和应急预案,设计了几十个模拟病例,针对性地进行了实战演练,并系统地学习了相关国家的礼仪以及民族习惯。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了我们日后急诊医疗工作的顺畅运行。

  除了关注科室的自身建设外,我们还积极参与诊所的其他工作,真正把诊所当成了自己的家。7月17日下午5点,诊所接到领取志愿者服装的通知,此时大部分科室已经下班,为了保证服装按时发放,急诊科医护人员一起上阵,加班工作,在诊所经理马遂教授和副经理高凤莉主任的带领下,将全诊所600多人的全部物品领齐、分类放好,便于其他科室领取。大家饿着肚子干活,结束工作时已经晚上8点多。由于天气特别闷热、搬运量又非常大,所以大家干得非常辛苦,但谁都没有一句抱怨。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奥运的热爱和“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精神。

  奥运村综合诊所对外承诺的开放时间为8am—11pm,而急诊科则为24小时服务,夜班工作由武警总医院应急分队和急诊科共同承担。急诊所有医务人员对诊所的这一规定坚决拥护并积极响应。曾经有人问过我们,“其他人晚上11点就下班了,而你们要值夜班,是不是心理会不平衡?”我们的回答是:“急诊科24小时服务说明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感到很自豪。”我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综合诊所夜班工作和在医院值夜班有很大区别,医院急诊24小时配备辅助科室,而综合诊所夜间11pm以后所有的相关科室都下班了。没有了后援,只有依靠急诊科自身的能力来诊治病人,为了保证急诊夜班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我们配备了基本的抢救药品和基本的对症处理药物,并设计了相应的应急方案,和武警总医院的应急分队密切合作,保证了夜间急诊医疗的顺利、安全运转,没有发生不良事件。在开幕式当天,急诊科更需要派出最强阵容值班以应对突发事件,而每个医务人员都积极请战,要求加班工作,即使忙了个通宵,也毫无怨言。

  急诊科和其他各科都有交叉,为了保证危重病人都得到及时救治,我们勇挑重担,主动提出各类急危重病人主要指那些经救护车转运来的病人,无需分诊,直接到急诊抢救区域进行紧急救治,然后再由专科进行治疗。而其他各专科也可以随时将重病人转到急诊进行抢救。就这样我们和其他各专科多次密切合作,成功救治了多例紧急病例,为诊所赢得了声誉,这表明急诊科是一个善于团结,勇于接受挑战的集体。

  在开诊阶段,我们最担心的问题不是医疗问题,而是TUE和ATUE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熟悉,为了使大家尽快掌握有关TUE和ATUE的适应症和申请流程,急诊科和内科一起专门向呼吸科的专业人士请教,并系统学习了支气管扩张试验的测定方法。后来,我们成功地为运动员进行了支气管扩张试验,成功地申请了TUE,为患病的运动员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服务。针对多例涉及TUE/ATUE的问题,我们均处理得当,得到IOC医学委员会Dr. ken Fitch的

  表扬。在整个奥运期间,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严阵以待,诊治了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急症、哮喘、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脱水、严重过敏反应、创伤、疟疾等多例危重病人,病人中有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没有漏掉一个危重病人,没有漏掉一个传染病例,成为综合诊所的坚强后盾。虽然奥运会已经闭幕,但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保证顺利完成后面的任务,包括继续为残奥会提供强有力的医疗服务。我们作为奥运会医疗志愿者,更是作为主人,亲身见证了这次盛会,能借助医疗这个平台,为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使我们感觉无比的光荣和自豪。“重在参与”的内涵不仅仅指的是运动员的参与,还包括为奥运服务的所有人员的参与,我们向各国展示了我们的能力,事实证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次永载史册的奥运盛会。

  在这里,我们要真诚地感谢综合诊所经理马遂教授,因为他以长者的关心和教诲,使我们能够一直以乐观、豁达、严谨的工作态度去迎接着工作中的每一项挑战;他的睿智和敏捷的思路使我们的工作免除了一切后顾之忧,无疑,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福。我们要真诚地感谢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于学忠主任和孙红总护士长对奥运诊所工作不遗余力的支持,在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人手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派出精兵强将支持奥运诊所的工作,并再三嘱咐我们奥运诊所急诊科有任何困难都不要怕,后方有大本营在支持,同时他们提出了“要为协和争光”的要求,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我们要真诚地感谢奥运期间在协和医院急诊科坚守岗位的同事们,他们比以往更辛苦,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更要真诚地感谢协和医院的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参与了奥运会,使我们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们用笑容感染每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用我们的宽阔的心胸和专业的技能去分担这些朋友们的忧愁;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更多,奥运村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无疑会对我们以后在医院的工作,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0、奥运保障 如约随行——记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外出医疗分队

  心外科 张恒

   

      奥运大家庭总部饭店医疗站除了为所有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官员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就是为这些贵宾提供外出随行医疗保障。

      早在总部饭店医疗站试运行期间,医疗经理就决定从团队中抽调出8位年资高、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外出随行医疗分队,并根据所负责的京外赛区地点,分为秦皇岛组和天津组。秦皇岛组成员是泌尿外科毛全宗、基本外科李晓毅、骨科王炜、消化内科费贵军,天津组成员是心内科常炳习、胸外科曹智理、肝外科毛一雷、呼吸内科留永健。每组分为2班,每班2人,采取A、B倒班制度。从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8月6日开始,截至奥运会足球比赛小组赛和1/4决赛结束的8月16日,外出医疗队共派出10个班次的医疗小组,为IOC和NOC委员前往京外赛区观赛提供随行医疗保健。

      为了做好贵宾外出途中的医疗保障工作,医疗站特意准备了装备齐全的外出急救包,里面有内科常见急救用药、外科常见急救用品、静脉穿刺/补液用品,还有便携式除颤仪、气管插管以及简易呼吸器等物品。精干的外出组成员背着如此沉重的急救包如同急行军一样一次又一次奔赴“战场”,已成为了总部饭店医疗团队独特的一景。由于秦皇岛赛区距离较远,每一班组的同志当日出发后只能在次日中午返回,休整半天后,转天又必须再次前往,工作频率和强度如此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前去天津的班组虽然是当天晚上返回,但到达北京已经是夜间12点左右,当他们回到医疗站,卸下沉重的外出急救包,还要和站内同事交接完毕后,才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让我们对所有辛勤奔波于各个赛区间的志愿者们道一句:你们辛苦了!

   

  刘翔退赛后,网络一片非理性指责,我院陈德昌前辈和80后青年张光宇从人文视角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推荐大家欣赏。

   

  11、人文奥运不是金牌奥运

  ICU  陈德昌

   

   

   

      刘翔,作为第一个中国人,第一个亚洲人,打破了110米栏的世界记录。刘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受了伤,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毅然参加29届奥运会。他是勇敢的。

      在不可能再次发力的条件下,他退出了比赛。他尽了力。他是勇敢的。曾经被捧为中国偶像的刘翔,很清楚他将面临什么。

   

      刘翔是运动员。刘翔是人,不是神。

      作为一个人,不论谁有多大能耐、多么聪明、多么强壮、多么显赫一时,谁都不可避免地有着缺点、有着缺陷。谁都不可避免地将在一段时间,从巅峰上走下来。从人类历史来看,数众多英雄豪杰,有几个能逃脱这个客观规律?从历届奥运会的历史来看,也无例外。

      即便刘翔有卫冕之心,当跨越110米栏的要求,超越他的肌肉、肌腱、心脏、他的血肉之躯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我们应该尊重刘翔退出比赛的决定,尊重刘翔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人文奥运。以人为本。这是我们的承诺。

      应该谴责的是那些造神者。造神者把人捧成神,要求他无所不能,完美无缺。一旦被捧为神的人失败了,失误了,那些造神者争相把那个人撕成碎片,吐上口水,踩上脚,扬长而去。造神者继续去寻找他们的猎物,把另外一个人捧为神。

      这是种疯狂。不应该、也不能容忍古罗马斗兽场那种变态的、疯狂心理,在21世纪,在我们国家,在我们国家的运动场上,以变相的方式再现。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精神。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百里在马拉松赛中受伤,一瘸一拐走了4小时,到达终点。顾拜旦说过,“重在参与”。艾哈百里体现了这种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不应该是一项规定,一项教条。

      在奥运会上,参赛的选手起着示范的作用,目的是带动全民运动,增强全民体质。不要偏离这个目的。

      谁能忍心看着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趴下,受伤,被抬下去,或者猝死。

      作为一名医生,我始终认为,艾哈百里的精神可嘉,对于他的4小时负伤行走,奥运会官员应该予以劝阻。如果当艾哈百里缠着绷带、在跑道上艰难行走之际,如果国际奥林匹克领导人等(这是我个人设想),此时正襟危坐,安心享受晚餐的话,我想古拜旦可能要流泪。

      作为一名医生,我不希望我国的游泳运动员,每顿早餐吃8个鸡蛋,每顿午餐或晚餐需要吞下一斤意大利通心粉,一块比萨饼和1000卡的饮料,以便允许自己的心脏搏动在赛道上达到200次每分钟。因为这不是增强全民体质之道,包括美国人在内。

      返璞归真。不要偏离奥林匹克精神。

      人文奥运不是金牌奥运。

  12、非凡与平凡

  物理医学康复科  张光宇

      

   

  有人说人的一生总会有高峰和低谷,再平凡的人也会有些非凡的经历。或许我对非凡的定义不够了解,或许当真接触到一个“非凡”的人时,我反而迷惑了。下面就是一个平凡的人遇到的一些……或许称之为非凡的事……

      8月16日,在2008年奥运会赛程当中的一个宁静的夜晚,奥运村综合诊所的一层注册大厅里,各科室辛劳的志愿者享受着忙碌之余难得的闲暇。而大厅中央的大屏幕上,中国男篮的每一次运球正牵动着大家的眼和心。我在诊所门口等人,夜幕之中,几个人影走来。第一个人是曾经谋面的一位医生,后面是三个穿着中国队服的人,形色匆匆,与我擦肩而过。我并未在意,只是觉得这些天都在为国外的运动员做治疗,终于看见一个中国运动员,心里比较高兴。转身回大厅,却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兴奋的异常感觉,坐在大厅的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全都把头转向了挂号台。我看到几个人的口形,这才意识到我刚和一个怎么也不应该认不出的名人擦肩而过了,我转过脸,仔细看过去,真的是他,刘翔!

      我的大脑开始活动了。世界冠军、曾经的世界记录保持者、亚洲的第一飞人、中国的骄傲、民族的希望,这样一个人现在距离我不足3米远。我开始被空气中的兴奋感染,很多人跃跃欲试着,希望和他拍照、要签名。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走上去……我没有看见一个在脑海中,电视里拥有那么多头衔的运动员应有的英姿飒爽和王者气派,我只看到一个青年,背影高大而瘦削,坐在第二排的椅子上,两腿分开,双肘杵在膝盖上,双手紧握在一起顶住他深深低下的头。陪同他的教练给他挂了号做核磁,在众人的目送下他走进核磁室……周围的人又开始兴奋起来,“他腿好长啊,他有多高?” “他多大岁数?哪年的?”“什么?83年7月13日?就比我大两岁耶。”我一惊,面前的这个“民族英雄”竟和我生日是同一天,可年龄却比我整整小了两岁。原来所有中国人寄予殷切希望的,竟是一个仅仅25岁的青年。而与他同年代的那些被称为“80后”的青年人群,却一度被社会称为不稳重、无责任意识的一代。在别人还在父母身旁,手心朝上毫无愧疚的啃老的时候,他却已经承担起民族和国家四年之久的期待?我快步走进了核磁室的外面。借着玻璃,我看到他还在保持着那个姿势,手撑着核磁的床,头深深的扎进两膝之间,仿佛在拼命抵抗着什么东西对他无情的袭扰。他的躯干弯曲着,隐约看到他的眉头拧在一起,鬓角两边的汗渗了出来。“他到底怎么了?”所有在场的人相互问着这样的问题。但是,看到明星的兴奋还是战胜了对一个大男孩病情的关心,“毕竟他的医生是世界上最好的,应该不会有事吧”,我想。就这样,时针走过了半个小时的路程,走出核磁室的他被许多相机团团围住,在一阵快门声中他走出了综合诊所的大门,又消失在夜色之中。

      两天后的8月18日,那个所有参与奥运的人都关注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只因为那一刻,只为了那短短的,而且有可能会更短的十几秒,鸟巢的票价一度被黄牛党炒到数十倍。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奥运村综合诊所有病人都开始走神,所有人的目光在那一刻集中到那个人的身上。而知道他赛前情况的我们,却在激动之余隐隐的有些异样的感觉……但是终于,担心变为了现实,残酷的伤痛和超越身体极限带来的巨大负荷,终于让一个在大众面前顶天立地高大全的“英雄”回归于一个普通的男孩。电视屏幕上,那个男孩又在保持着那个姿势,巨大的伤痛和压力压得他深深地低着头,手护着自己的伤处。但这次却可以看清他的眼神,对于身体情况无能为力的愤怒和对于无法参加比赛实现所有人民寄托的悲伤,清清楚楚的写在他那双眼睛里,写在拧紧的眉宇之间。赛后的新闻发布会,教练泣不成声,人们太失望了,长久以来积蓄到顶峰的期待因为没有得到结果,口诛笔伐倾泄而出,全都发泄在这个不允许犯错的男孩身上。大家拒绝、愤怒、悲伤、失落,可是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可这时我已知道,那寄托,那希望,那背负中华民族数亿人民荣耀的脊梁,属于一个刚刚满25岁、拼命挣扎在那短短110米距离和十几秒瞬间中的一个男孩而已。他是非凡的,世界冠军,连破记录,年纪轻轻就受亿万人民瞩目。但他也很平凡,他是父母的儿子,同龄人的哥们。就像我们每一个工作在各个岗位、终日奔波糊口的人一样,他也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了20岁最美好的青春和汗水,甚至付出身体健康的高昂代价。曾有人说,人类最美之处莫过于在忍受痛苦时的表现。而我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凡而又平凡的青年,在付出一切之后,忍受着身体痛苦和事业压力,离开的背影依然如此高大。

   

  13、为协和文化年加油

  外科  张婉

   

   

   

      2008奥运如约而至。被指定为奥运会定点医院,是我们协和人的光荣和骄傲。

      2008年又适逢协和的“文化年”,为奥运服务,为奥运出力,也正是检验、展现协和优秀组织文化的重要契机。

      文化看似无形,却是一个单位是否优秀乃至卓越的本质因素。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组织文化是领导者和员工所建立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组织文化贯穿组织经营发展的始终,如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组织的兴衰存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变成了员工心目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

      厚积薄发。只有具备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表现出外在的与众不同。同时,从一些细小的方面也能窥见一个人、一个单位的文化是否健康。拿医院来说,医护人员从对病人所说的一句话,乃至一个肢体语言(如一个轻松关切的微笑)都能给病人以莫大的安慰;甚至细小到接听一个电话,主动与同事们打个招呼以及清洁平整的衣服穿着,能否主动为双手持物的人按电梯或者开门,甚至是个人卫生等,都能凸显出我们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的文化底蕴。

      协和一贯传承着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协和的形象和地位与日俱增的有力保证。但实事求是地讲,文化建设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从院内网上的问卷调查即可窥见一斑:有些人不认为自己的形象代表医院,这说明我们的主人翁意识还亟待提高;同时,在院周会上,几位院长多次强调要注意一些日常行为举止,也值得大家深思并尽快付诸行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知难行易,只有每名协和人都真正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可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为建设协和文化添砖加瓦。

  14、回  家

  物理医学康复科  张光宇

   

      奥运村综合诊所的夜里11点,下班,我没有走,因为第二天我要“回家”。如今作为奥运村物理治疗师的我,虽然拥有了新的团队朋友和工作,却仍然在梦里回到过奥运网球场馆——那个我想念,怀念,惦念的地方。一年前“好运北京”时在那里的工作、朋友、快乐、汗水……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我又将要回到那片“莲花”盛开的地方的时候,兴奋的失眠把我从奥运村夜晚寂静的空气中一次又一次叫醒。凌晨6时,旭日擦亮了天空,跟随着最早一批出门晨练的运动员,我出发了。

      奥运公交的速度还不够快,而给我办理day pass(一日卡)的志愿者也似乎在用慢动作。然而,这些小小的不快在我脑中很快被重回眼前的巨大莲花形球场碰撞得支离破碎。走过一年前早已走熟了的中心2号球场和露天场地,当初裁判长在集群手台中呼叫我们这些trainer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看着一群群忙碌的志愿者身影就仿佛又看到自己当初身背医疗箱在这条路上往来奔跑的模样。

      接下来的情形就像是这几天不断在脑中酝酿的剧本得以实拍。一次又一次的旧友重逢,从惊讶到喜悦,从兴奋到流连。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经历,明星、徽章、饮食、交通……我从未想到原来这些零星的小事述说起来也可以如此的美好。豪言壮语和专业知识与久别的朋友说起来总显得有些无味,以至于王经理在例会上让我发言时,一向饶舌的我居然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而眼泪已经悄悄地爬上了鼻根……

      喜悦于旧时团队的新面貌,喜悦于离别又重逢的感觉,喜悦于当初日夜辛劳后的工作经验现如今得以应用。王经理的清晰思路和处事哲理,队员们的高尚情操和团结协作,至今让我们这些离开网球馆,却依然工作在其他奥运战场上的志愿者们啧啧称赞。走出大门的时候,我才想起还有许多人的问候都没有带到,许多的别离之词也没有说到。给王经理发了短信告别,短信很快回过来,只一语便说破之前所有的奇妙感觉。

     “有空多回家看看”。

      家!我的家!我们所有团队成员的家!我才明白那绿草蓝天赛场甬道并不是我真正的思念,这种思念来源于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朋友们、队友们,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信念,共同的前行,勇往直前的勇气。不在乎你过去如何现在何处,真正的把自己的团队当作家,建设成家,终有一日你会发现,那原来本就是你的家,你在做梦时也会魂系梦潆的地方……

   

  15、奥运场馆 医疗志愿们者在忙什么?

  特约记者  孔令敏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北区场馆群里的网球馆,与那里的62名医疗志愿者共同体验了临战一日。

  运动员医疗站有里外两间。位于网球馆一层的运动员医疗站门外,放着两个统一发放给各个场馆,由环保纸箱制成的垃圾箱。还有一辆崭新的黄色电动车,是为方便志愿者尽快赶到现场配备的。志愿者说,骑电动车也要练习,刚开始把握不好,有的人撞到墙上去了。

  网球馆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两个观众医疗站、5个FOP(场边)医疗点、4辆急救车。由于网球比赛的特殊性,还配有两个按摩室。运动员医疗站有里外两间,大约50平方米。里间主要是志愿者办公室,两张医疗床占据了外间的主要空间。

  人文关怀体现在服务上

  从7月20日进驻场馆后,各场馆志愿者们的工作之一,就是从场馆物资部门领来各种家当,布置好新家。记者采访时,网球馆医疗站已经领回了柜式空调、冰箱等电器。王仲在放矿泉水的冰箱上贴了张纸条:请节约用水。

  各个场馆统一配发的简易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被整齐地安放在外间的桌子上。取电处贴上了一张纸条:设备充电处。这就是说,志愿者个人的电器不能在此充电。刚刚领回来的药柜里摆放着各种药品,两名志愿者正把“运动员禁用”的标签贴在含兴奋剂的药品上。

  网球馆每天早会有15分钟组织大家集体学习英语。采访当天,由一名志愿者扮演受伤的运动员,两名志愿者负责抢救。团队里一名印尼籍志愿者李佳忆的英文最棒,由她负责点评。给予肯定后,李佳忆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每一分钟都在努力

  为了给场馆里的工作人员防暑降温,志愿者们凑在一起集思广益。王仲说,去申请几百条毛巾,沾上水后放在冰箱里。一位志愿者说,不太方便回收,清洗起来比较麻烦。一位医学生说,不如把喝剩下的矿泉水瓶子攒起来,灌上水再放在冰箱里,不用回收又环保。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好。

  一脸稚气的医学生朱晔说,穿着这么耀眼的衣服参与奥运,大家都充满了力量。医学生杨佳说,她最初报名当志愿者是为了看明星,进入场馆后,虽然每天做的工作都很普通、很平凡,但大家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工作。

   

  16、村里活真忙

   

      本报讯 (记者  马晶晶)时光荏苒,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了综合诊所一层的急诊科、内科、外科、运动医学、妇科、心理科每天都有不同国家的运动员、随队官员前来就诊。各科大夫为每位患者诊治,护士们为患者治疗抽血、注射、心电图每日就诊量由刚开诊时的逐渐升到。

      我们询问每位来就诊的患者是否是运动员,因为有些药物是禁用的,护士在为患者抽血时也要询问患者哪胳膊可以抽血。前有位布基纳法索的女士来诊所体检,这位患者比较胖,血管几乎摸不到,当天上班的几位护士在其手臂上找血管,最后终于在手背上抽出了血,这位女士对大家表示了感谢并送给大家布基纳法索代表队队徽。

   

   

  17、李春厚的36天奥运驾驶员志愿者生活体验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医保办副主任李春厚是医科院系统唯一的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她的工作是在北京饭店的北侧停车场接受志愿者车队调遣,驾驶NO.337号斯柯达轿车,为奥运大家庭成员在机场、奥运村、媒体村、饭店之间的交通往来提供服务。

  8月19日是一个周二,李春厚赶上早班。五点一刻起床,赶公汽、换地铁,六点半钟,她准时出现在北京饭店停车场管理处,签到、领取工作包、检查车况、油况、擦车,必要时加油、洗车,一天的奥运驾驶员志愿者新生活开始了。下午四点半,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8月20日是一个周三,上午是医院的正常班,下午参加医院的中层干部管理培训班,本应下午三点接班的李春厚在工队长的帮助下听完课,五点钟赶到北京饭店接班,一直忙到晚上12点收车,12点半打车回到草桥的家,下楼遛小狗,凌晨1点睡觉,什么都不耽误。

  8月21日是一个周四,今天李春厚是志愿者工作的轮空日,她在医院上正常班。

  从7月20日开始她的奥运生活以来,李春厚每三天便进入这样一个循环。连日来,她像一个陀螺一样连轴转着,既感受着奥运,又不耽误工作。

  她们这群志愿者全部来自首都高校,劳累的生活中不乏读书人的幽默。她们把在饭店门口等待客人上车叫“趴活”,在签约酒店与比赛场馆之间来回载客叫“摆渡”,前往指定地点接客人,结果发现客人乘别的车辆走了叫“截和”,在宾馆外等候良久、客人始终没有露面叫“听了没和”,丧失方位感,叫“晕路”。“中国式幽默”充满了志愿者们艰辛而自豪的奥运服务历程。

  熟悉路况,按照客人的要求,提供及时安全的交通服务,这对方位感上不占优势的女驾驶员来讲,是一个挑战。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晕路,李春厚在自己车上那本《T3出发地/目的地列表》上,把每一家酒店、每一个场馆的去往路线全部标注出来,并在课余时间复习。现在,像顺义的乔波国际会议中心、顺义水上公园这样的地方,李春厚已经能走得非常捻熟了。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载的第一位客人,一位来自德国柏林的美女记者。那是一个下雨天,路又不是特别熟。在规定时间内将客人安全送达目的地后,美女记者与李春厚握手表示感谢。

  她也常为自己是协和人感到非常幸福骄傲呢。因为“咱家开在王府井,什么北京饭店、贵宾楼、丽晶、丽亭、励骏、北方佳苑这些地方不都是咱家邻居吗?”所以她当起了队友们的向导。

  在载客的时候,她喜欢问问客人对北京的感受,老外连口称赞北京,有时候说 Wonderful City ,  Wonderful Flower , 还有时说 Wonderful Person。官员们常用自己国家的徽章表示感

  谢。

  李春厚心中非常珍惜她的奥运驾驶员志愿者经历,参与奥运,她的最大感受是:与奥运零距离,体验北京的文明进步,我觉得非常骄傲,此时,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而是北京,是中国,还有,我是一位协和人。

  志愿者驾驶员们每人有一本“奥运志愿者工作日记”,李春厚的日记本的扉页上,漂亮而遒劲有力地写着:

  每一次经历都留下美好的回忆;

  每一次付出都收获成长的快乐;

  每一次成功都凝聚你我的汗水;

  每一次合作都绽放团队的精彩;

  每一次微笑都传递爱心的种子。

  这就是李春厚的36天奥运志愿者生活的点滴。

   

  18、北京奥运会上外籍志愿者的美丽与梦想

  本报记者  陈明雁

   

  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总能看见一些婀娜多姿的身影,或者黑皮肤,或者黄头发,同千千万万的北京志愿者一起,热情地投入到奥运会的各项服务中。而在这群手持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中间,又有一个人格外特殊,那就是奋战在奥运赛场网球馆医疗站的李佳忆大夫。

   

   

  一个世纪的轮回

  李佳忆来自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印尼家族。她祖籍福建,上个世纪30年代,李佳忆的爷爷到印尼创业,之后又以华侨的身份登陆宝岛台湾,结婚生子,工作多年。李佳忆的父亲在台湾长大并工作好几年后,又回到印尼创业,做进出口贸易。在其花甲之年,李佳忆的父亲忽然又开起了印尼第一家正式合法的中医诊所,并将中药材的进出口业务合法化,正规化,成为了我国传统医学在印尼的第一据点。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还是骨子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李佳忆的父亲一直很想回来,于是对远在美国求学的女儿说:“你还是应该学好中文。”于是就把正在纽约大学读医预科的李佳忆送到了北京大学。那是1996年的9月,李佳忆的父亲把女儿一扔北京12年——用这12年的时光,完成了一个世纪的心愿。

  从小立志当医生,所以我选择留在协和

  一个女孩子,孤零零留在北京12年,难道她不想家不想父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李佳忆说,还是在协和能学东西,所以,我选择留在协和。

  李佳忆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目标就是学医,从没考虑过第二个。通过在中国协和医学院的学习,以及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实习,她发现这里的考试方式、教学方式和国外完全不同,但病人多,疑难杂症多,要锻炼扎实的临床技能,实现医生的自我价值,这里就是最好的“练兵场”。“我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把协和当家,真正热爱着协和。”李佳忆如是说。

  我是志愿者,但我更是一名医生

  与别的志愿者不同的是,李佳忆一直没有提到身为奥运志愿者有多自豪有多骄傲,她只是用医生惯用的冷静语气说,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

      网球馆的医疗经理,急诊科副主任王仲对这位“爱将”也是赞誉有加。他称,李佳忆是团队里最先适应角色变换的几个人之一。在网球馆内,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不管你来自哪个医院,你都必须服从医疗经理的指挥,并能及时、有效的处理随时发生的任何情况。李佳忆的专业虽然是骨科,但她很快认清自己在这里的角色是一名有外科专长的全科医生,她必须能够迅速处理猝死、中暑、腹泻、运动伤等各种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她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协和所练就的基本功是比较扎实的,通过进一步的集训和演练,更巩固了这种基本功,为将来成为一名好医生,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不仅如此,李佳忆还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语能力,成为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组委沟通的桥梁。在网球馆的医疗站内有一个中控室,几个监视屏,几个手台,就形成了李佳忆所负责的“军机处”。一旦裁判长在场内呼叫trainer(场地救助),李佳忆就通过手台迅速通知场外救助,提前到场,以备突发事件的需要。一次,北京奥组委与国际奥组委沟通出现了问题,一边认为运动员不能在比赛中用药,而另一边认为可以。当两方面的指令都下达到李佳忆这边时,她也通过自己出色的外语能力以及冷静的处理方法,帮助双方化解误会,达成共识,最终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特长得到了发挥,专业也得到了认可,还学到了很多经验和知识,这就是我对北京奥运的最大感受。”话到此处,李佳忆终于露出了不可多见的笑容。

      是志愿者,更是医生。李佳忆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每天差不多都只能睡3个小时左右,比赛开始后就没有在2点以前回过家。大家累得沾上凳子就能着,铺个报纸就能睡,一开始还摊着,但是一听铃响就跟小兔子一样蹦起来。辛苦归辛苦,但没有怨言。这就是当医生的职责。”

      “要尽自己的努力,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李佳忆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如此清晰定位,相信她已经在五环旗下得到成长,为自己的医生之梦,增添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19、“我为冈萨雷斯做按摩”

   

   

  

      本报讯 (记者 陈明雁)“凌晨1点多钟,男单1/4决赛由智利选手冈萨雷斯最终取得胜利,今天的网球赛事全部结束。我松了一口气,认为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就在我收拾物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刚刚取得胜利进入半决赛的冈萨雷斯却走了进来。他诚恳的对我说,我知道你们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知道如何进行第二天的训练,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参加比赛……我二话不说放下行囊,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按摩服务。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这些国外球星居然对咱们的中医按摩如此信赖,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协和医院的中医按摩师周班如是说。

      厄瓜多尔的拉潘蒂、俄罗斯的达维登科等也是网球馆理疗室的常客。此次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世界顶尖高手,世界男子网球排名前20位中有17人参加,女子前10名内有9人参加,可谓奥运历史上最星光璀璨的一届。而我们的医疗团队也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绝活”来展示传统医学的魅力。

      各队队医们对中医按摩更是充满了浓厚兴趣。纳达尔(金牌得主)的队医,德约科维奇(铜牌得主)的队医,以及其他国家的队医也常常到理疗室进行观摩,他们对中医按摩丰富的手法感到新奇和吃惊。

      展示中国文化,彰显中医特色,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参与奥运会医疗服务的工作中,无数象周班这样的大夫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运动员们在比赛场上展示竞技体育的魅力,而我们则是在下面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这让我们感觉无比自豪。”周班大夫如是说。

   

  20、 “协和”心外科-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学科发展战略迈出实质一步

  本报记者 心外科  马国涛

   

     

  

   

   2008年7月31日晚上8点,美国时间当日上午,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与美国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心脏中心通过成功的网上电话会议,就双方未来几年内在心脏疾病外科治疗的质量标准建立、新技术开展、人员培训和科室标准化建立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标志着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实施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迈出实质一步。

  这次电话会议是由克利夫兰医院项目发展部负责人Dr.Schaffer主持的。中方会场的参会者有心外科主任苗齐教授、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心外科刘兴荣副教授以及麦迪卫康麦会务公司代表Jerry Lin。克利夫兰会场的参会者有健康管理中心市场部主任Fiala, Jerry M.D及Schaffer, Jonathan M.D,Flanagan, Colleen M.D, 亚太事务部医学主任Jia W. Lin, M.D。双方一个小时的网上电话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就建立网上直接会诊平台、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达成共识。随后的几周里,心外科选择了几例极其重症的心脏手术,通过直接、快速的网上会诊,与美方同行进行了频繁、深入的交流,手术均获得了极大成功。合作虽然刚刚起步,范围也有限,但它对心外科发展的新动力已经初步显现。

  心脏外科构思学科发展蓝图始于去年下半年。在手术室装修、心脏外科暂停手术的空当,心外科团队全体人员到国内外的心脏中心参观进修,既学习到了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学到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考察论证、深思熟虑、综合了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近一年的学习体会,苗齐主任向院领导提交了详细的心外科发展战略报告,就心脏外科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行业地位与发展优势、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制约、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战略重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这一报告得到了院领导的认可,赵玉沛院长在心外科发展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心脏外科在学科发展战略上提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协和心外科与国际上最著名的心脏中心医疗质量的对接,近期目标是不断挑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与国内大型心脏专科医院质量对接。

  为此,心外科于今年初就在科里实施了科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的标准化。具体地讲,要在术前检查、常见疾病手术入路、术后处理、缝合技术、复苏流程、手术记录书写格式、体外循环管理、医大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申报流程等方面逐渐实现标准化,实现医疗服务“换人不换标准”。流程标准化后,对同一类疾病,无论是新来的轮转医生,还是其他医师,只要按照流程操作,就不会遗漏重要的环节,医疗安全就能得到保障。而个人在实施标准化规程的过程中,自身也能得到提高。

  在科室标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心外科出台了各种管理标准化方案:科室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病房工作以主任和护士长为核心,具体管理工作由各级医生负责完成。医疗、科研、教学、设备管理、安全工作以及科室宣传均由专人负责,并制定了阶段目标。在人才梯队培养上,科室细化了每一位医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加了各级医生的临床操作机会。通过“捆绑式”方法组织医生帮助护理队伍搞好科研和教学。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和鼓励人人参与,使科室凝聚力得以增强。

  5月26日对心外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漫长等待,手术室改造完成,心外科终于迎来了恢复正常运行的一天。当天,赵院长、鲁书记和王院长等院领导亲临心外科病房,亲切慰问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他们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心外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家摩拳擦掌,试图首先将科室管理、医疗质量和心外科团队的凝聚力在短期内恢复到曾经的状态并进一步提高。

  自5月底病房恢复以来,心外科共完成手术60余例,其中1/3病例为疑难、危重病例或协和首例。在心内科、麻醉科、手术室、ICU、MICU、NICU等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心外科手术无一例病人死亡,手术质量大幅提高。至此,心外科团队实现了连续5年冠脉搭桥无死亡,连续7年全主动脉弓置换无死亡,连续挑战罕见的心脏嗜铬细胞瘤无死亡,连续挑战心功能衰竭、依赖透析心脏手术无死亡,连续外籍患者心脏手术无死亡,连续挑战合并严重多脏器疾病心脏手术无死亡,同时在巨大心脏、心功能衰竭手术、超低体重早产儿心脏手术、复杂先心病手术、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等方面工作获得成功。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心外科经过多方努力,近期已对每位员工的专业发展作出了长期规划,从今年年底始,心外科将每年派出一名医生到世界最著名的心脏中心接受为期三个月至半年的临床培训。我们期望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借助国际著名心脏中心的扶持,保持科室的良性发展势头对每位员工的发展做出科学安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目前医院正在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JCI评审认证工作,借助这一强劲的东风,我们正在努力通过科室标准化建设、充满希望的国际合作、长远的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和完美的团队合作,把心脏外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21、八旬老翁赋诗赞协和——梅守谦给泌尿外科的感谢信            

      

  尊敬的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长:

      我是一个外地患者,今年已八十一岁余。今写信是想表达对贵院最诚挚的谢意!并希望一定将此信在贵院报刊登载。

      4年前,我因突然尿血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泌尿外科石冰冰医生将我收住院(西院19床),经过认真全面检查确诊为膀胱瘤后,李汉忠主任和石冰冰医生为我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李主任和石大夫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受到我家属、以及病房所有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至今四年过去了,我在石大夫指导下用药和定期复查,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自己感觉体力和精气神也都挺好,亲朋好友都说我看起来比手术前还健康。这是李主任和石大夫救了我,是协和医院救了我,这份恩情,我和我的家人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北京协和医院!感谢你们培养出这么好的医生!正是由于你们的正确领导,你们为专家教授营造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这块用武之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同时也为协和争得了荣誉。

      往事值得回首。协和之所以成为我异地治疗的理想医院,还要提一下我术后第三年在外院复查的一次经历。那次是我住在外地另一个女儿家,当地医院复查后提示说膀胱内又发现占位病变。我马上从千里之外来协和又找石大夫帮忙。这位热心医生,在当时没有床位的情况下,向其他科室借床收我入院,使我及时得到诊治(可他自己需多跑路)。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善举,怎能不使我深受感动!入院后经过石大夫等的仔细全面检查,确确实实证明无任何病灶复发。考虑外地医院提示的“占位”,可能是由于我的前列腺肥大突入到膀胱或淤积在膀胱内的血块被误认为是复发的病灶。听石大夫这样分析后,我仍然不解地问:“为什么前几次你给我复查都没出现类似问题?”石大夫只是笑笑,轻描淡写地说:“从您第一次住院,我就知道了您的具体情况”。原来如此!石大夫竟然是这样的细心,却又是这样的不炫耀!他把对病人的负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这一场虚惊我更加体会到,协和培养出来的医生是多么让人信得过!我把这事跟病房其他患者说起,他们皆有同感地说,石大夫就是这样的人,他医术好,学问好,又细心,对病人和家属的提问总是耐心解答,和和气气的。

      尊敬的院领导,通过在协和就医,我感受着这座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乃至影响世界的高等医疗机构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着那些同我的孩子辈一样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越来越成熟的医疗技术,再看看那络绎不绝四面八方而来的病人、那一排排等候就医的长队,我就觉着:像协和这样的医院、像李汉忠教授和石冰冰大夫这样的医生,应该在我们国家越多越好。

  最后,以愚诗一首略表心意:

  平生八十不足奇,

  白衣天使创佳绩。

  协和代代人才出,

  造福百姓显神机!

   

  22、马和我的缘分

  ICU  陈德昌

   

  

  按当年阿里地区医疗编制,各县与区都设有医务所,有专职的医生。有的医务所配备有整套手术室设备、各种手术专用的器械箱、麻醉机,甚至也有X光机。可以说绝大部分医务所,在编的医生不在岗。来自医学院的毕业生,要求他们在阿里山区独挡一面地工作,没有上级医师的解惑和指导,实在太难为他们了。要他们独自一人使用这么一大堆医疗器械设备,岂非儿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卫生部曾按制订的计划指标下拨各项装备,就这样被终年尘封。医疗队竟然是第一批发现者。启封开箱之日,令人目瞪口呆,实有难言之痛。国家投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西藏的现实是严峻的。这就是1972年。虽说分批派遣医疗队,终非久长之计,人走茶凉。然而,作为个人,能做一丁点实际的服务,尽管十分有限,总比说空话,说假话,心里要好受些。

  我们的任务是外出巡诊,到藏民的帐蓬去。藏民居住非常分散。所谓居民点也不过 5 或 6 个帐蓬。各居民点相距很远,经常因牧场更替而迁移。标准的游牧生活。作为交通工具,老式吉普车的用途明显受限。如果途中发生故障,或者遭遇风暴袭击,大雪封山,后果是灾难性的。外出巡诊必须骑马。称马为坐骑,原意是把马当作交通工具。但是,在阿里和马朝夕相处,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不能把马当作工具。马是我的伙伴。

  出现在我面前的那匹马比较矮小,肌肉并不发达,但体型结实,一副温顺谦逊的模样,给我安全感。徐悲鸿画中的骏马,有很大的观赏性,却难以驾驭。画中奔跑的骏马,前腿双双挺直并举,从力学角度来看,恐怕远不如藏马步态稳妥。我那匹马,如果与塞万提司笔下唐吉诃德的那匹瘦马相比较,要精神得多。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一个热衷于武士传奇美梦的人,没有那种直面人间不平事的侠义勇气。我没有理由拿起盾去保护旧社会,更没有理由举起枪去冲击新社会,因为我相信新社会不可能像‘文革’所展示的那样。虽然不乏鲁莽从事而备受挫折,但我不至于丧失理性,向磨房的风车纵马狂剌,或者单骑冲入羊群。

  我不那么自信,却比过去更为现实。唐吉柯德杀散了押送囚犯的士兵,反被释放的囚犯所虐待,以致被牛所伤而死。他显得滑稽又愚蠢,然而他是一位心胸坦诚的人。我不愿意重复他的悲剧。唐吉诃德从来不因失败而气馁。这样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时,窘困的处境也能自发地产生自嘲和幽默。大仲马笔下“三剑客”中的队长 d`Artagnan,初到巴黎时,衣冠不整和跨下坐骑的笨拙相,引人嗤笑。相比之下,我此番进藏,没有怀揣特殊的推荐信,没有投靠皇帝卫队长的野心。因此绝对没有可能冒风险与老奸巨滑的红衣主教进行较量,也不至于像d'Artagnan那样陷入宫廷之争的旋涡。我最大的疑虑,说到底,莫非担心将来还能干些什么。我有很多缺点。不过我不是坏人。退一万步,做一名医生,给需要我的人看看病,也是一条出路。总比“三剑客”高明。这种荒唐的联想、多少让我找回一点信心。

  从我第一天跨上马背之日起,我和马的缘分帮助我揭开了西藏高原生活的新的一页。马是我忠诚的伙伴。

   

  23、纪念曾宪九主任(接15期)

  急诊科 马遂

  我没有在曾主任直接指导下做过什么科研课题,但回想起来却似乎一直在沿着他的思路走着。

  1973年我“回炉”,跟着蒋朱明大夫做过一段外科营养,记得当时有个病人开始很成功,1个多月的全胃肠外营养,在当时物质条件下居然体重长了几两,而且原本范围广深达骨的褥疮也明显缩小变浅,肉芽颜色也好多了,但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一次静脉营养液的产气菌污染要了她的命。这个病例外科老人都知道,而她当时就是我管的,出事的营养液配方医嘱就是我开的。科里在那时的十五楼二外科实验室开了多次总结会,从会上,我了解到了曾主任的思路,曾主任原来有四大科研方向。对这些科研方向,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更加深了认识。

  一个是营养。外科病人营养不良的多,这极大影响了外科的适应症范围和预后,他于是组织和支持了蒋朱明等人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开展那时叫静脉高营养的临床科研,外科实验室地方不大、人不多,几乎全给了他们。临床也挤出床位,先在7楼3,后来在7楼1外面的拐角,开了个外科静脉高营养病房。为培养干部,招的研究生中尤永明、陈亭苑都是营养的方向,还亲自出国搭桥,把几乎所有营养组的人都派出了国深造。

  再一个方向是外科体液。曾主任和费立民大夫等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做外科病人总体水及水分布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因为外科病人常有体液分布异常,从这里自然地延伸到对外科性休克的研究。文革后派陈德昌大夫赴法留学,陈大夫回来后,曾主任出面说服院领导让出十五楼一的院长办公室和党委的一些机关,成立了危重病房,这是十五楼一加强医疗病房的来源。我本人在研究生后跟着陈德昌和唐伟松大夫也参加了这一工作。那时候曾主任已经有病了,但他仍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小大夫一起,或是蹲在地上看病人尿管滴尿,或是笑咪咪地听我们交班、看我们在纸上画心功能曲线。

  外科病人的感染是外科临床的又一难题。无菌术是改变了局面,但远没有解决问题。还有那些环节在感染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怎样调动机体内外的各种积极因素预防和控制外科感染?这是曾主任关注的又一临床科研热点。文革后他收了一个研究生叫盛宏淼,这是一个十分能干和得力的年轻人,后来送他赴德留学,专攻外科免疫和外科感染。盛大夫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正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可惜曾主任谢世,加上种种原因,盛大夫后来离开了,这个题目夭折。

  大家都知道,曾主任的个人外科兴趣在胰腺,他并不局限在某单一胰腺病,胰腺癌、急性胰腺炎、胰岛细胞瘤等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那时候他制定一定的规矩,但胰腺手术谁都可以做,基外的胰腺病人也多,连我这样的小大夫都被陈桂滋大夫放手做过胰体胰尾切除。还有一次,曾主任帮费立民大夫做一例急性胰腺炎的剖腹探查,我拉钩。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那时候是要做手术的,要做许多引流,胶皮管、双腔管,“卷烟”,有人开玩笑说这像是在肚子上栽葱,但就是这样也引流不好,术后每2-3天就得再到手术台上做腹腔清理,病人极痛苦,死亡率极高。那次手术中主任对我说,怎么样才能引流好腹腔呢?你们要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曾主任的胰腺外科带动了全院对胰腺疾病的重视,他领导的胰腺病协作组联合了病理科、内科、放射等专业,使我院的胰腺病工作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即使到了今天,胰腺仍是我院基外和消化科的亮点和特色。

  从曾主任的科研可以看出,他的立题从来都是来自临床实践,结论又回到临床中去。也出过许多文章,文章时间长了会被大家淡忘,但由他的科研方向发展出的今天的肠内肠外营养实验室和基外营养病房、加强医疗科和危重病学、基外的胰腺外科等的特色却长久存在,成为了今日协和结构的一部分。这些成果又向外辐射,带动了其它科室如我们急诊科、病理科、消化科等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了全院的医疗水平。细想一下,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这是多少篇论文都不能比的。

  曾主任的科研立题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许多人,也影响了我,我们都不习惯去翻自然科学基金的招标书,而觉得临床中问题多多,十分值得去探究。从急症和危重症来看,临床极少只有单一脏器受累,这是为什么?脏器功能间是怎样关联的?可能的机制是什么?我自信沿着这个科研方向做下去可能揭示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专业性。

      曾主任的科研管理也是我们的楷模,他是定了方向后引导和放手让大家去做,从中发现和选择最合适人选,再给与方向上的指导和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条件。他的这种做法在营养、危重病、胰腺外科的各个课题工作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古代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分析不同层次的领导艺术时说:最高的领导艺术是引导和推动下级去做事情,下级虽知道上面有这么个领导,但在完成工作后觉得事情都是自己做的和领导没什么关系;中等领导是群众对他感恩戴德,亲近和赞颂他,他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位领导事情将会怎样;三等领导使人畏惧,不得不跟他走;四等领导使人咬牙切齿,背地里咒骂他。(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曾主任在临床和科研的组织管理中就表现了最高的领导艺术,结果一是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事情能做得更好,二是可持续发展,即使某人不在了,事情还能照样;三能培养人,而且经过他们可能影响几代人。曾主任几十年的科研实践证明了这样做的好处。展现了他一个学科带头人的气魄和人格魅力,他带出来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带头人和佼佼者。

  曾主任走了,在一个他还不应该走的年龄,到今天,已有20多年了。但他造就的外科业务结构,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仍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外科的多数人可能都没见过他,但他仍活在协和外科,他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协和历史上出过几个伟人,张孝骞、刘士豪、林巧稚是这样的人,曾宪九主任也是这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伟人?就是能够给后面留下深重痕迹的人,这种痕迹长期起着作用,不被岁月轻易磨灭。他们是大师,开山立派的大宗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托着他们的福荫,协和才有了辉煌的过去,也才有了今天的我们。当我们今天纪念他们的时候更自觉地研究和继承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排除干扰,沿着他们的路继续往前走,使协和能再创辉煌。

   

  24、大千世界中的整形外科疑难杂症系列报道

  “T恤女孩”的烦恼之四:魔镜的忠告

  整形外科    戚  征   

   

      

  

  希睿是个白领丽人,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每月收入过万。和其她妙龄女孩儿一样,也是个时尚达人,对那些超级大牌耳熟能详,也有能力适时奢侈奢侈。这不,趁着周末,又要去本市新开张的shoppingmall血拼一把。

      蹬上12cm粉蓝色的Manolo Blahnik高跟鞋,拎起新季GUCCI的hysteria漆皮包,再加上宽松的泡泡连衣裙。哇!即时髦又可爱!镜子面前的她不禁优雅地转了一个圈,出发!

      “噢,不不不,请等一下,这可不行!”

      “是谁!是谁在说话?”希睿尖叫道。

      “别紧张,是我!您的镜子,主人。”

      “嗨,吓死我了,你怎么会说话啊!”

      “哈,听说过魔镜吗?您从来不发问,我也就不做声,只不过今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有什么问题吗?”

      “为何不试试上星期刚买的PRADA紧身铅笔裙,那将会使您的回头率提高30个百分点!”

      “我今天主推休闲look,你不懂。”

      “噢,得啦,12cm的休闲鞋?”

      “去!”

      “我看,您是对自己的小肚腩和小象腿不自信吧。”

      “你这死镜子,看我不砸碎你!”

      “别别别!主人,怎么不去减减肥?”

      “唉!别提了。减肥‘天书’我买了两大箱;平时工作忙,回家就想睡觉,哪有时间和精力锻炼身体;节食的话不如杀了我;减肥药倒是见效快,可一旦停药,反弹得更厉害!我真是愁死啦!”

      “最近兴起一股新的减肥热潮,您知道吗?”

   

   

      “不就是什么脂肪抽吸术吗,大街上到处都是小广告,旁边就是“丰胸一针灵”,都不是啥好东西!哼,本姑娘可不赶这个时髦。”

      “这您就有所不知了,传统的脂肪切除手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比CHANEL还历史悠久呢,真正的负压吸脂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合法的成熟的整形美容手术。”

      “啊,是这样啊!那它是什么原理呢?术后会反弹吗?”

      “诸多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人类的脂肪细胞数量是恒定的,比如原有100个,抽吸掉20个,就只剩下80个,永远不会再生了。而剩下的80个脂肪细胞可以通过自身体积的变化引起人体胖瘦的外形改变。所以,只要术后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就不会反弹。”

      “好!不易反弹就好。那它主要适合哪些人,哪些部位呢?”

      “吸脂术主要适合于18—60岁的健康人群,尤其适用于局部脂肪过多,皮肤弹性良好者,抽吸部位主要集中在颈部、腰部、腹部、以及大腿。”

      “嘿!正适合我啊。会不会很贵啊?”

      “三甲医院的整形美容门诊,教授级别的医师手术的话,价格也不是很贵,比如抽吸腹部的脂肪,每次几千元,需要抽吸3次的话,也就需要10000元人民币。一个LV入门级别的包包而已,嘿!”

      “一次手术搞定不就行了吗?干吗还要受3、4回的罪!”

      “这毕竟是手术啊,必须尊重科学,研究表明:一次性损失大量脂肪细胞,以及一次性吸收大量吸脂麻药,最严重的后果都是会致命的!所以要分次进行抽吸,这样才安全又有成效呢。”

      “啊!会致命,那我还是免了吧!”

      “哈,不会啦,吸脂术的死亡率仅为1/5000,只要保证是在正规三甲医院进行的手术,一次抽吸的量小于2000毫升,这种几率就接近于0,还是非常安全的!”

      “噢,那我就放心啦!有什么后遗症吗?”

      “任何手术操作都会有风险,术后有可能会出现被抽吸部位凹凸不平、皮肤感染、局部血肿和静脉脂肪栓塞等,但发生的几率都非常低,有经验的医师都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好,太好啦!我还有许多问题,等我回来咱们慢慢谈。”

      “主人,我只不过是面镜子,您要真的感兴趣,还得去问那些整形美容专家们,别忘了,一定要到正规三级甲等医院的整形美容科门诊啊!”

      “得,今天不逛街了,去医院咨询去。可话又说回来,要是不管用,我还得把你砸喽,哼!”

  25、沟通新平台 真情暖人心——记血管外科首次“沟通日”活动

  本报讯(记者 牛立军 陈跃鑫)8月1日下午2点,血管外科首届“沟通日”举办第一次医患交流活动。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病人、家属、医护人员齐聚一堂。金晶京护士特意制作了精美的幻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下肢缺血患者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饮食指导,大隐静脉曲张的自我养护及弹力袜的正确使用方法等。讲解深入浅出,患者及家属都听得聚精会神,有的家属还认真做了笔记,不时点头,露出会心的微笑。随后患者及家属就所关心的医疗问题踊跃提问,叶炜主治医与其他医护人员做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

      会议气氛和谐而热烈,一位病友家属激动地说道,“我和老伴跟医院打了很多次交道,但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沟通日’活动办得很好,通过它,我们不但加深了对疾病的了解,还拉近了医护人员与我们患者之间的距离,大大鼓舞了我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衷心地感谢你们,并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个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陆欣欣护士长真诚地说道:“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首次‘沟通日’活动,也感谢大家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个活动我们将每两周举办一次,为大家讲解知识,倾听反馈,切切实实地为大家服务。”

      是的,现在,医患“沟通日”活动已经纳入了血管外科的常规工作内容中,计划每两周召开一次。我们将在不断总结更新的基础上,让医患“沟通日”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渐趋完善,让它成为医患交流、真情互动的新平台。

   

  26、峥嵘岁月,弥足珍贵(下)

  协和内科总住院医师生涯回顾

  作者:吴东1, 朱卫国2,张峣3, 王颖轶 4,李玥 5,王迁 6,沈敏 6,李剑7

  作者单位:MICU1,普内科2,感染科3,肿瘤科4,消化科5,免疫科6,血液科7

   

  

  摈弃“门户之见”,与兄弟科室通力合作

      最让总住院医师心烦的事情,莫过于其他科室要求你紧急会诊一个并不紧急的患者。会诊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说明天要做手术,或是上级医师要求,或是值班医师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经验是若工作时间允许,尽量不要拒绝其他科室的会诊要求,若是实在忙不过来,也应婉言相告,切忌态度生硬。大家都是为了患者。

      面对会诊要求,首先要估计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决定需要多快地前去会诊。很多时候在电话里你并不能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其他科室医师对于内科疾病又不甚熟悉时,仅凭对方叙述的病史做出判断就存在很大风险,这时应亲自去看。有次接到会诊电话,是五官科的一位患者,既往糖尿病,住院期间发热,抗生素疗效不好。对方医师说患者今天主诉腹痛,但腹部并没有体征。当即感到必须去看患者,结果等赶到病房时,患者已经浅昏迷,立即测血糖,高得测不出;急查电解质和血气,结果血钠158,血气pH 7.12,HCO3仅有11,是典型的酮症酸中毒,浅昏迷和腹痛都是酮症的表现。经过紧急处置后病情终于稳定,倘若只是在电话里泛泛地说些原则性意见,不来床旁看,后果恐怕就很难预测了。

      会诊时有些意见和建议并不都适合写在会诊单上,因此最好能和主管医生当面沟通,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会诊意图并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也有助于减少反复无效会诊的次数。

      会诊意见代表着会诊者的思路和专业素养,不应只用三言两语敷衍,也不要写一堆诸如“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笼统废话。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结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是好的会诊记录的特点。对于拿不准的会诊,直接转给专科会诊医师固然省事,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最好能跟着专科医师一起看或事后随诊,能学到不少“绝招”。对于会诊过的病例最好建立自己的会诊档案、时常随访,并和其它总住院医师分享和讨论,有助于反思自己的处理是否得当,也利于大家统一意见。

      内科医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内科,要想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要想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还要多从其他科室汲取“营养”。这样的例子很多:急诊的工作有助于提高我们迅速决断的能力;ICU的训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危重病的理解;内分泌/神经科的轮转有助于锻炼我们对广义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总住院医师值班时常常要面临紧急的气道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有证据表明,住院医师至少需要50——100例的气管插管训练,才能将常规插管的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在内科病房完成这么大量的插管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插管并发症,我们应当在麻醉科接受正规的气道训练。我们建议,所有总住院医师上岗前,应争取到麻醉科学习1∽2个月,这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3)团队精神,通力合作

      内科病房医疗工作的负责人是病房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只有在主治医师不在时才全面负责病房工作。由于工作分工不同,总住院医师通常很少参与制定长期诊疗计划。因此在决定前应和病房主治医师充分沟通,了解他们对患者诊治的想法,以免彼此误解。

      内科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既是总住院医师的“下属”,也是一起工作的伙伴。总住院医师要善于调动低年医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长处,向他们施加正确的影响,这样不仅自己工作能够得心应手,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们也都得到了提高。晚上转病房时总住院医师应当带领他们进行病例分析,抢救和处理危重患者,督促实习医生完成病历书写,甚至有时间可以谈谈工作生活等等,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和护士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合作,这里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国外的住院医师有句名言:“Be kind to nurses,and they will be kind to you; Be unkind to nurses, and they will make your life a tragedy。”

   

  二.教学工作

   

      An education is not how much you have committed to memory, or even how much you know. It is being a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don’t know。                 Anatole France

      (1) 临床教学的独特性

      无论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还是正在学习阶段的实习医师,教学都是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临床教学和课堂教学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医学生阶段,课堂教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通过系统的授课和学习,医学生们会对临床医学有了系统的了解,会建立一个大致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作了必要的准备。但是掌握了书本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运用,这其中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实际的病例常常比书本描述的更复杂,更不典型,影响诊疗的因素更多;实际临床工作的模式是从临床表现到疾病诊断,而在书本上却是从疾病名称到临床表现;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零碎的具体问题,不仅没有书本论述的那么系统,还常常在书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在临床的“real world”里进行教学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激发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学习兴趣,为此临床教学必须从具体病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总住院医师在临床教学中,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住院医师进行临床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都比住院医师更丰富;他们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不仅熟知病房工作,而且了解住院医师的需要;他们见多识广,处理过很多疑难危重患者,很多独特的诊疗体会书本上根本没有。

      (2) 床旁教学

      床旁教学非常重要。我们做总住院医师时,晚上常常会带着医学生一起转病房。遇到典型的病例或影像,都喜欢拿出来说一说。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例如阅读胸片的“ABCDE”,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快速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处理,胸痛的鉴别诊断等。由于是结合病例讲,大家不容易感到枯燥,而且印象更深刻。

      每次进行抢救工作之后,我们都习惯于把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叫在一起,讨论刚才的病例,我们的得失在哪里。由于刚刚进行过抢救,所有人对细节都记忆犹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讨论,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在免疫科抢救一位患有SLE的小女孩。患者顽固性休克合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心脏停跳,总住院医师迅速赶到现场,指挥进行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和中心静脉插管,但是无论怎样进行液体复苏和应用升压药,血压就是不升。最后泵入少量的肾上腺素后循环终于稳定。抢救结束后有个医学生问为什么要用肾上腺素。有心教学的人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机会。于是总住院医师将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员都集中到7楼2会议室,进行了有关血流动力学的简单教学。只有20分钟时间,但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对于休克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顽固性休克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了在心排血量和外周循环阻力同时下降,而补液又无效时,可能同时需要a和b受体激动剂。

      还有一次抢救一个弥漫性肺泡出血的患者,有七八位医学生在一旁帮助。由于患者氧合很差,镇静又不满意,气管插管一度非常困难,场面很是紧张。好不容易建立起了气道,结果肺内的积血喷涌而出,我闪避不及,脸上被喷得满是鲜血。当时窗外正好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用同学们的话说那一幕真是“惨烈异常”。但我们还是通力合作,安全地把患者送到了ICU。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病例,可以讲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弥漫性肺泡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困难气道的处理,危重患者的转运等,而且由于前后经过惊心动魄,教学效果是一般课堂无法比拟的。在抢救过程中总住院医师见缝插针的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扼要的讲解。后来问医学生们有什么感受,出乎意料,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没有想到那么危重的患者还能转危为安,感到当医生能够挽救生命的时候,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是的,如果通过这个病例,能够帮助医学生们树立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那么我们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3) 教学意识

      教学意识也许是最重要的。医学生肯定都喜欢跟着愿意点拨自己的“老大”。学校的硬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抗战时期国立西南大学在云南的山沟里培养出日后新中国各学科的带头人,靠的是“大师”而不是“大楼”。老协和的成功也绝不仅仅是因为条件一流,设施完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提起教学,并不一定要高堂讲章,正襟危坐。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巡诊,小讲课,文献汇报,读片会,大查房,CPC和Journal Club都是教学的形式,甚至日常的临床工作,总住院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教授查房,多科会诊也都充满了教学的机会。关键是要有热情和意识。教学相长,把自己掌握的东西教给别人,你不会有丝毫的损失,只会更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Knowledge has been passed in physician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这是医学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力。就像Leonard Nimoy说的那样:“The miracle is this ------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三. 科研工作

   

      The first step in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consists in being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Linus Pauling

      科研并不是总住院医师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但也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科研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学术声望,也是医生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方面。

      (1)研究哪些问题

      基础科研需要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实现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我们的科研应当还是以临床问题为主。其实我们内科工作中很多“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并没有标准答案,很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免疫抑制的患者需要预防性抗结核吗?BNP对于诊断急性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究竟有多少?PCT真的能够鉴别感染和非感染吗?协和医院免疫抑制宿主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有哪些?这些都是很好的临床科研的对象。临床科研是和临床工作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工作关系,总住院医师会接触大量的疑难病例,这些丰富的病例资源是最好的科研素材,有心人往往会善加利用,做出成绩。

      (2)怎样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病例开始。将自己诊治过的有价值的病例整理成文并发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临床问题的理解,也锻炼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了解了发表科研论文的基本程序。我们在当总住院医师期间,经常鼓励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开始写这类文章,还曾帮助他们修改,最后都得以发表。病例报告这类文章虽然不大,但是写好也并不容易。要将自己的临床思维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对其他人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类文章发表的渠道比较多,例如各杂志都有短篇的病例报道栏目,很多刊物还有相关的专栏,例如医学论坛报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有“循序渐进(step by step)”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有“思考病例”,中华内科杂志有“临床病理讨论”,中华医学杂志还有“疑难病例析评”。经过初步训练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写更复杂一些的医学论文,例如综述,大宗病例分析,短篇论著等。有了相当的写作经验和统计学基础后,可以写更高层次的文章,例如临床研究,预后分析,荟萃分析等。如果有好的课题,还可以尝试申请医院的青年科学基金,中标也是完全可能的。科研工作有一点和教学很相似,关键是热情和意识,只要肯动笔,慢慢写,一定会逐渐提高的。

      内科总住院医师的生活结束了,我们都已经或快要“下岗”了。在这8个月里,我们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全面的锻炼。这不仅是我们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仍将不断地从中获益。这里写下的点滴体会印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希望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对年轻医师们有所帮助,更希望它能成为协和历史的一部分,常读常新,为复兴协和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2008年第16期《院报》内容

2008年第16期《院报》内容